做时间的朋友丨WTD纬图设计2022上半年作品精选

  把对于景观与空间的思考,放至更广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以模拟“有机生命体”而非“单体细胞”的方式来创造景观空间,这是纬图近年一直在研究并践行的设计手法。

  它意味着我们在设计中除了关注点状空间场景,更需要仔细考虑如何打通场景之间的“缝隙”——好比细胞间质一般,将不同的细胞组团串联起来。有了这些“细胞间质”就有了链接的“通道”,空间也有了更多信息交流、能量互换、生态供给的场所,形成更广泛意义自然ECO的循环。

  纬图2022上半年共计完工包括现代住区、生态公园、度假酒店、商业空间、文旅度假、户外游戏空间、城市TOD等2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中渗透着我们对于“有机景观”的实践,也印证着景观设计从更广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思索。

  重庆环舟奇迹沉浸式户外游戏场景是一个“主题型沉浸式自然剧场”,设计通过场景、影像、音乐、灯光、表演和科技特效来达成环绕效果,使体验者处于被环绕的环境之中,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参与者的注意力,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感,本质上改变了体验者与项目内容的互动方式,成为一个具备互动感、叙事感和社交氛围的全域沉浸式主题公园。

  重庆悦来生态馆是纬图6年前的老项目,设计以流动的“水”为主题,在开放的大尺度广场空间上勾勒出一座“会呼吸的公共空间”,并赋予它充分的体验感、艺术性和生态价值等。经过几年的生长,这个公共空间也变得更具有生命力。

  阿那亚·三亚的山是阿那亚在环京区域之外的第一个作品。“海,是外向的欢乐之道;山,是内向的安静之道。阿那亚三亚的山,以伴山而居取代傍海而宿,以幽光取代日光浴,以安静取代嘈杂,以回归本真的生命美学取代喧嚣的人生秀场。

  华侨城滨江休闲带景观升级以保护与修复为前提,在尊重场地自然生态、地形地貌、文化记忆之上,增加滨江休闲、运动生活、亲子等互动体验设计,赋予更多的观赏性、参与性与艺术性,重启空间新的生机与活力,重新成为周边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高线公园作为成都行政学院TOD大城的终点,景观强调的是社区与生态自然、生活方式的多重有机渗透,从而重构时空交互的内与外、居住形态的开与合、当代生活的快与慢,将美好的、强烈画面感的生活场景引入社区。

  漂浮的草坪,平静的水面,为局促的景观空间构筑出丰富的层次。我们大家都希望在庭院空间继续延续此风格,让光影与水成为叙述者。特殊的景墙材质与形态变化,赋予内院空间以光影流动的感受,让空间中上演光影的游戏。

  严谨的空间格局,和唐代的“一轴两市三宫五渠一百一十坊”里坊制城市布局相似,为曲水回萦的景观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借鉴诗意唐风,我们对原府系产品作了创新迭代,从唐文化中抽取出最具美学之韵的空间布局、园林匠艺、生活雅趣,结合现代住区功能特点,将民间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受建筑设计启发,景观以基本空间单元盒子出发,演绎多维万象生活。盒子戏法,多维社区,如同一个奇妙的魔术,演绎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处理脏乱界面,衔接场地资源,实现老城焕新。

  西山脚下的檀谷,群峰包裹,葱翠山林。北方稀缺的水,从山野间向这片“聚宝盆”汇聚。檀谷有各种形态的水,泉涌、叠瀑、浅滩、沟涧、湿地。我们以水形态为设计语言,为人们提供观水、亲水、戏水的体验。它是以水为脉的灵动市镇,年轻人度假模式一键切换的按钮。

  项目坐落于抚仙湖旁的一片山地之间,环境自然素寂、水天一色。39m的高差让我们的设计首先思考的是高差处理,以弱化、规避、利用等方式去精准解决不一样的区域高差。在尊重原始条件的前提下,设计依托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遵循当地自然风貌,争取让各个空间都有景可赏。让人们拥有星云为境、湖景为伴、山地林间的度假生活。

  项目周边老社区较多,街道面貌较老旧,一个具有公共属性的开放休闲空间对附近的居民来说弥足珍贵。我们在保证展示区功能属性的前提下,还希望给到在地人们一个集消费、休闲于一体的开放空间,一个为人们提供未来生活场景的公共广场,以包容的姿态激发社区活力给人类带来轻松愉快的体验。

  一个大尺度中庭可以为人们的社区生活提供开敞舒适的公共区域,以它为圆心所展开的功能性景观,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多种业主的社区生活需求合理的空间尺度与比例关系,人性化的区域分配,悦目的颜色搭配,恰到好处的景观尺度,开放性与私密性融合,主次分明步步为景的视野,将决定是不是能焕发社区全新的生机。

  巴蜀园林中历史纪念园林中的代表之作,无愧是杜甫草堂所在的浣花溪,我们学习和借鉴巴蜀园林艺术中塑造的林,水,宅的居住方式,宅院隐于高大的乔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周边水渠包裹,构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

  设计通过融入济宁在地文化,将济宁历史的传统文脉用现代主义更为艺术的设计手法表达,从文化中来,融气质中去。通过外在空间与内在情感的融合,打造东方气质、繁华自然的臻雅邻里生活。

  新时代下,人类对个性的彰显与追求远大于对共性的塑造,个性迥异,更需要更大的空间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而景观的功能导向和场景设置需要承载更大的人群需求,更细的人群划分,令人们有更多机会链接到志同道合的群体,这也是实践“有机景观”的意义。